[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地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 ,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地良好开端
基本方针
-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得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逆转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分为两个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 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
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敌我矛盾
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
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 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对敌我矛盾采用专政
对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
-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
-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
-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科学文化领域
-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 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之间
- 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新中国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
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统筹兼顾,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在自力更生基础上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科学技术
口号:向科学进军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教育事业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文化工作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地补充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地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刘少奇: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邓小平: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的
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