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哲学

  •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自觉的

      • 理论化、系统化的

      •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 哲学是其他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 不同的世界观会产生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法

  •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 第一性问题:存在与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为第一性

      • 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识、观念、意志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源和万物创造者。

    • 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存在与思维有无同一性

      •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 唯物主义可知论

        • 唯心主义可知论

      •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 彻底的不可知论

        •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物质何以存在

  • (一)物质

  • 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成就与局限性: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 成就

      • 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本源,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 局限

      • 以直觉和想象为基础,缺乏科学基础

      • 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可以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原子

    • 局限性: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 旧唯物主义的共同局限

    • 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现象

    • 不能正确说明意识现象

    • 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现象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P21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静止时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 没有发生质变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运动:绝对、无条件

      • 静止:相对、有条件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统一。

      •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 两种错误倾向

      • 形而上学不变论:不承认运动

      •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承认静止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

  • (三)实践与物质世界

    •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25

  • (一)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本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注意点:

      •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P28

    •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和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

  • 世界的统一性

    • 一元论

      •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愿:物质

      • 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愿:精神

    •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 多元论: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物理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 马克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