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1.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 定义: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地社会性地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一座唯一的桥梁

        • 一方面,是劳动的实践使人同自然界区分开来,使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

        • 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又使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

    • 2.实践的主要特征

      •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 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地活动,体现了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地特殊的能动性

      •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地历史地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生产实践、调整和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

      • 从人类意识的根源看

      •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 5.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 主体: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 中介:主客体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媒介

      •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唯心主义先验论:感觉和思维——物

      •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感觉和思维

        •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 反映论: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 (一)从实践到认识

      •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特点:直接性

          •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 概念指反映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判断指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 推理指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感性认识向理论认识过渡的条件

        •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二)从认识到实践

      •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 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的具体的认识成果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具有客观性

      •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相对性:即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 首先,真理的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度也是有限的

    • 真理与谬误

      •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一)价值及其特性

      •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 实践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规律

      • 实践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价值的基本特征: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 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项基本活动

    •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改变事物现有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 改造世界有利于不断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 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 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

      •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对立统一

        • 对立:存在方式不同,发展不完全同步

        • 统一:反映与杯反映的意义上具有同构性;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哲学史上的自由观

        • 宿命论:倡导消极顺应自然、抹杀人类自由可能性

        • 唯意志论:强调人的意志或某种精神力量绝对自由

      •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要做到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的政治经验

    •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