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1.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my7-1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my7-2

  •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3.资本的原始积累

  • 含义: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社会动因: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扩大——商品需求量的增大——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大量工人与生产资料的需求

  • 发生时间:始于15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逐步结束

  • 实施手段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国外:殖民掠夺

      • 国内:经济剥削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 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领域不能创造新价值,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创造了新价值

    my7-3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 劳动力得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得生活必需品得价值决定的

      •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者自己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 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 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

      • 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 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my7-4

    •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 进一步揭示了可变资本产生的源泉

      • 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剩余价值率

      my7-5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生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个别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不变资本:原有价值转移,价值量没有变化

    • 可变资本,使原有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

三、资本的积累、周转与再生产

  • 资本积累

    • 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 扩大再生产:生产是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 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家新增加的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转化,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 进行积累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压力。

  •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my7-6

  • 产业资本循环

    • 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 变换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带着价值增殖回到出发点

    •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

      • 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 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是互为前提、相互统一

  • 资本周转

    • 指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地资本循环;周转是反复进行地循环,而循环则是一次的周转。

    •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 资本的周转时间

      • 生产资本的构成

    • 资本周转时间

      • 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

      • 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 生产资本的构成

      • 生产资本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假象:劳动的价格

  •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 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 计件工资:按完成的数量与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 利润是剩余价值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

    • 区别:内容不同、数量不同

    • 利润平均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使利润趋于平均化;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及其来源。

  • 剩余价值理论意义

    •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

  •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关系破坏

    •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商品积压过剩

  • 启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

    •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资源配置方式:市场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启示:树立正确的资本观

  •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相统一

  • 正确认识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等劳动新形态